临时救助

详细信息

公开具体内容

2020年社会救助政策解读——临时救助政策

一、什么是临时救助?

答:国家对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或者因生活必须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

二、临时救助有哪些类别?

答:根据困难情形,临时救助对象分为急难型救助对象、支出型救助对象、过渡型救助对象。

1.急难型救助对象

急难型救助对象包括本市户籍人口、持有《四川省居住证》并在本市居住的人口、在本市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含职业校)就读的在校学生、在本市区域遭遇突发意外事件导致基本生活发生困难暂时得不到家庭支持的流动人口。

(1)因突发意外事件(如火灾、爆炸、雷击、溺水、触电、矿难、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等)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或遭遇其他特殊困难,造成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中断、财产重大损失、人员死亡或重大伤残,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需要立即采取救助措施的家庭或个人。

(2)因其他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难以维持,需立即采取救助措施防止造成人员死亡、伤残等严重后果的家庭或个人。

2.支出型救助对象

(1)因教育、医疗等生活必需支出大幅增加暂时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一定时间内家庭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

(2)因实施危房改造、灾后倒损房屋恢复重建造成支出较大,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家庭(个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

(3)因生活不能自理或突发疾病住院需要照料护理,导致基本生活一定时间内出现严重困难的特困人员。

支出型救助对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a.具有本市户籍的居民(含生活在本市且与本市户籍居民共同生活的非本市户籍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关系的成员);

b.在提出申请之月前6个月内,家庭收入扣除自负医疗、教育等生活必需支出后,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5;

c.提出申请前12个月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地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在核算家庭收入时,已经获得政府或社会给予的各项救助、帮扶或补贴(有政策规定的除外)应计入家庭可支配收入;

d.家庭财产状况符合低收入家庭认定条件。

3.过渡型救助对象

对符合申请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众,在申请尚未获得审批期间,可视情先给予过渡性临时救助,及时缓解其基本生活困难。

三、临时救助的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临时救助标准一般为城乡低保月标准的1-6倍。其中,困难程度较轻的急难型救助人均500元(含)以下(其中单人户救助金不高于1000);因病、因学及散居特困人员确需照料护理的支出型救助,依据困难程度按照城市低保月标准计算救助金;过渡性临时救助标准为家庭人口数乘以1个月的城乡低保标准。对于突发意外事件造成巨额损失而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特别是遭遇无责任意外事故、人身伤害、见义勇为等原因造成家庭成员伤亡(经相关部门确认无法查找责任人或责任人无力支付赔偿金)以及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重大生活困难的,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提高和确定救助额度,可一次审批、分阶段分批次救助。

四、如何申请临时救助?

答:申请人可通过宜宾民政微信公众号自助提交申请,也可持申请材料前往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便民服务窗口提出申请。申请有困难的,可填写《代理申请委托书》请人代为提出申请,或由所在村(社区)干部代为申请。申请时,应如实填报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填写《诚信申请社会救助告知书》、履行授权核查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程序,并提供以下材料:户口本或身份证、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证明材料(急难情形一时无法提供的可由村、社区证明替代)。

五、临时救助由哪一级批准?

答:我市单次临时救助金额3000元(含)以下的,由乡镇(街道)审核确认;高于3000元的,由乡镇(街道)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其中,急难型和过渡型临时救助不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低收入家庭、实事无人扶养儿童申请支出型临时救助,不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无需入户调查、邻里走访,审核公示无异议的,不进行民主评议。

六、临时救助有什么特别规定?

答:临时救助实行一事一救,对以同一事由重复申请临时救助的申请人,无正当理由的,不予救助;同一家庭或个人一个年度内享受临时救助不应超过两次;对同一困难情形、同一救助对象同时符合多种救助条件的,按“就高不就低”原则予以救助。

基本信息

所属领域 社会救助
一级事项 临时救助 二级事项 审核审批信息
公开时限 制定或获取信息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 公开方式 主动
公开依据 《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
公开主体 武冈市晏田乡政府
公开层级1 乡、村级 公开渠道和载体 政府网站,社区、企事业单位、村公示栏(电子屏)
公开层级2 乡、村级 公开渠道和载体 政府网站,社区、企事业单位、村公示栏(电子屏)
  • 详细信息
  • 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