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政府引导,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加快文化体育产业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实现“湘西南中心城市”的文化体育发展战略目标。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每个行政村(社区)建好农家书屋,2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建好文化活动室,3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建好体育健身工程;文化体育人口达到50%以上,文化体育产业总量保持5%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文化体育产业总收入达到3.5亿元。
三、发展重点
(一)文化事业
1、武冈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概算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藏书楼面积3000平方米,包括古籍书库、提存书库、基本书库、地方特色资料收藏室、采编室、中心机房、报刊储存室等;综合楼包括办公房、信息资源中心、电子阅览室、读者活动室、书画展示厅、多媒体报告厅、少儿阅览室、成人阅览室、科技咨询室等。争取在“十二五”期末建成。
2、武冈市文化馆建设。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设办公室、展览厅、小剧场、创作室、活动室、音乐室、舞蹈室、戏剧室、美术室、摄影室、书法室、培训室和资料室等,工程概算投资3500万元。“十二五”期间争取开工建设。
3、武冈市博物馆建设。按照中型博物馆规模建设,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工程概算投资3000万元,包括展览厅、文物保存区、管理工作区、接待休闲区。“十二五”期间争取开工建设。
4、武冈市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黄埔军校二分校旧址、武冈城墙、浪石古民居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保护;对武冈丝弦、武冈卤菜制作术、走马灯、武冈米花、武冈喜灯制作术、武冈尝新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传承、保护。争取黄埔军校二分校旧址和武冈城墙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5、武冈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已建好县级支中心的基础上,积极向上级文化部门和市财政争取“共享工程”武冈支中心运转经费每年不少于10万元,继续以市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加强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和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建设。
6、武冈市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任务。在已建成133个农家书屋、6个社区书屋的基础上,再建设352个农家书屋和15个社区书屋,每个书屋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图书1500册以上。
7、武冈市村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完成100个村文化室建设和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任务。
(二)体育事业
1、武冈市体育中心建设。总占地面积100亩,总投资70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体育馆1栋、训练馆(赛前热身房)1个、体育场1个及200个车位、绿化用地等基本设施。其中体育馆长110米、宽70米、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设标准篮球场1个,四周为8片羽毛球场,容纳观众4000-4500名;体育场长200米、宽150米,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设草坪标准足球场1个,塑胶400米8跑道田径场1个,容纳观众30000人;训练馆(赛前热身房)长70米、宽20米、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十二五”期间争取开工建设。
2、完善农村、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在“十一五”期间已建成53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力度,逐步实现片区有健身场、运动场,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体育基础设施。鼓励社会体育社会办,群众体育大家办,发挥各体育协会的积极性,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3、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体质测试站,每年测试人数为3000-6000人,到2015年80%的社区居委会和50%的乡镇建立国民体质测试站。
4、积极培植体育产业。鼓励和扶持集体、个人兴办体育俱乐部、健身活动中心及其他体育产业,引导群众走以运动换健康的路子。重视体育骨干和后备人才的培养,继续开办田径、摔跤、篮球、武术等培训班,逐步提高我市参加邵阳市以上比赛成绩,大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将发展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细化方案,分步落实,稳步推进。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调控力度,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文化体育部门和市级政策、资金上的倾斜,逐年增加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为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拓宽投入渠道。采取“政府部门下拨一部分、文体部门自筹一部分、社会赞助一部分”的办法,进一步拓宽渠道,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文体事业发展的局面,为远景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