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武冈市十三五扶贫规划
  • 来源:市扶贫办
  • 作者:
  • 更新时间: 2019-08-02 15:15
来源:市扶贫办 更新时间: 2019-08-02 15:15
作者:

  一、扶贫现状


  (一)“十二五”取得的成效
  “十二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扶贫开发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武冈市委、市政府以扶贫开发总揽全市经济工作大局,以国家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为契机,以建设扶贫村为重点,坚持开发式扶贫工作方针,根据“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精细化扶贫工作思路,突出整村推进、产业扶贫、“两项制度”、雨露计划等重点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扶贫投入,强化资金管理,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多次荣获省、邵阳市扶贫开发先进单位,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1.创新工作机制,扶贫开发组织领导明显加强。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强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队伍、设施、制度建设,精心制定了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六年行动计划,在省内率先统筹推进新危改、新医改、新薄改、新政改工作。对新四改工作,规定所有建设项目由各项目指挥部统筹调度,各职能部门对口指导,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建设标准按照必需必要、适当超前原则,由各主管单位统一制定,项目实施单位实施,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及各项目指挥部统一领导。“十二五”期间,完成农村D级危房改造3015户,其余1498户2016年底全面完成,破解了农村特困家庭危房改造自建难问题;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38个,启动3个乡镇中心卫生院配套建设,2017年上半年和年底可分别全覆盖,将实现农村群众小病不出村、多发病和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动工第一批33所学校新建项目,其余73所新建、17所改造项目将陆续启动,2016年内将全面完成;2016年建成湾头桥、邓家铺、邓元泰3个中心镇政务中心,并启动其他乡镇政务中心建设,2016年建设完成5个美好社区,2016年底前全面启动其他社区建设。
  2.争资引项加强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洞新高速建成通车,武靖高速开工建设,进入“高速时代”;武冈机场快速推进,2016年有望试飞通航,即将跨入“航空时代”;改造新建干线公路38.69公里、农村公路429.98公里,行政村通畅率100%。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5%、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85.2%,城镇化率提高到40.1%。水电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治理病险水库97座、中小河流2条,解决23.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7家、农家书屋485家,群众业余文体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全市林木覆盖率为45.3%,建成区绿地率为31.9%、绿化覆盖率为37.5%。全市104个贫困村,硬化村级道路345千米,新修机耕道407千米,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实施人口安全饮水工程21处、农网改造92个,新建沼气池1891口,改水改厕4662户。此外,邓元泰镇纳入“第三批全省城乡统筹示范镇”,邓家铺镇列为全国重点镇及全省“十佳美丽乡镇”,龙溪镇被评为全省特色乡镇,秦桥、双牌、大甸成功撤乡设镇。
  3.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贫困户收入明显增加。“十二五”期间,武冈市根据贫困村的自然条件和群众意愿,科学选定扶贫项目,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实行扶贫资金精准落实到户,共筹措各类扶贫资金4.6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6亿元,解决了有发展愿望和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难题。通过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全市农业实现了持续增效,农民实现了稳定增收,贫困农民基本拥有自己的致富产业。据初步统计,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接近万元关口,由2011年的3507元增加到8507元,18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元,按同口径比较,较2010年年均增加14%,比全市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2014年列入全省金融扶贫试点市,落实了风险化解资金300万元,完成评级授信32874户,有效授信28173户,授信率85.7%,为评级授信农户发放贷款3331万元。“十二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为35.4:20:44.6,农业发展特色显现,粮食生产“十二连增”,生猪规模场发展到277家,卤菜产值突破10亿元,李文食品万亩有机脐橙基地全省闻名,市内有省、市级龙头企业分别为2家、36家。此外,新兴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龙溪镇万亩油茶基地、千亩青钱柳基地引领标准化生产。
  4.不遗余力实施“雨露计划”,贫困户素质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武冈市把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做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进精准扶贫的第一工程,共组织400名产业带头人和村干部分别到安江农校和省科技职院进行培训;组织以贫困村干部和农业从业农民为重点对象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共培训22000人次;支助3600名贫困农户的“两后生”享受补助,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辍学。同时,我市根据省委在乡镇干部中开展一人学一技活动的要求,与组织部门联合组织乡镇干部一人学一技专题培训4次,共计105名乡镇干部参加了培训。此外,“十二五”期间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荣获全省先进,幼儿教育荣获全国先进。农村完小以上学校基本建成合格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建成12所。
  5.齐心协力实施“整村推进”,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十二五”以来,我市共有108个村实施整村推进和建设扶贫工作,其中,第八轮扶贫村50个,第九轮扶贫村58个。按照以整村推进村为平台,遵循扶贫资金向国定贫困村和省定贫困村倾斜,安排省、邵定点扶贫帮扶单位驻点国定贫困村的原则,全面落实建设扶贫工作的各项工作措施,50个建设扶贫村实现了村村有农家书屋、村村有村卫生室、村村有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到2015年底,全市有扶贫村104个,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至9.7万,比2010年25.8万人减少15.6万人,减幅为60.5%。
  (二)困难与问题
  一是贫困面较广。按年均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到2015年底,全市农村还有贫困人口约9.7万人、贫困村104个,占全市农村总人口和行政村总数的二成以上,规模依然很大。
  二是贫困程度深。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程度不高,经济总量不大、人均量偏小、运行质量不高,群众就医、就学、出行、住房等难题仍然较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短板明显、农业大而不强、商贸散而不旺,没有形成支撑市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各乡镇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不断加快,但人均占有量与城市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双牌、邓家铺、马坪等偏远乡镇的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插花贫困问题突出。
  三是返贫威胁重。我市贫困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喀斯特地貌、衡邵干旱走廊,交通、信息不便,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脱贫难度大。少数边远村居住分散,10%的村未通客车,91个村无卫生室,4万人未饮上安全卫生水。部分贫困人口虽然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但收入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脱贫根基不牢,一遇自然灾害等,极易返贫。
  四是投入矛盾大。2015年全市财政总支出34.45亿元,而本级财政收入只有8.52亿元,本级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只有24.7%,财政支出主要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而各项刚性支出逐年加大,特别是近年因武冈机场、百威英博等重大项目的财政投入数额巨大,扶贫投入不足与需求大的矛盾突出。
  (三)机遇和有利条件
  1.扶贫开发助推了市域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十二五”期间,在省、市扶贫办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减轻了贫困地区对经济发展的拖累,武冈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11-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翻番”。GDP由61.97亿元增至119.42亿元,年均增长10.5%;财政总收入由3.83亿元增至8.5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由10.02亿元增至20.5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35.96亿元增至143.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3.6亿元增至67.66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76.18亿元增至176亿元,贷款余额由28.72亿元增至65.5亿元。2014年被评为全省分类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十快市”。
  2.建档立卡奠定了精准扶贫良好基础。把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建档立卡列入2014年度扶贫工作的“一号工程”,始终坚持“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乡镇审核、市扶贫办复核、市人民政府审批”的程序进行,全面完成了120878贫困人口和104个贫困村的建档立卡工作任务,将扶贫对象和贫困村信息及时录入全国贫困人口信息管埋系统。
  3.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正在初歩形成。近几年来,武冈市委、市政府围绕巩固和发展“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定点扶贫、对口帮扶、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方面要求各行业部门把推动贫困村发展、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作为本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优先列入行业规划,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措施优先落实。另一方面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国社会扶贫网”上线试点工作,通过网站发布扶贫信息,宣传扶贫政策,推介扶贫典型,接受扶贫捐赠。广泛宣传、动员和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帮扶活动,发动民间组织、民营企业以及在外工作创业的成功人士募捐资金和物资,奉献爱心。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来源,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一种崭新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正在初步形成。
  4.摸索了一套有效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一是阳光操作,资金分配实行公示制。所有实施的扶贫开发项目,在报省扶贫办备案后,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文件的形式下发到乡镇和市直相关部门,公示到村到组。二是严格程序,实行市级直接报账制。对财政扶贫资金采取市级报账制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做到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三是严格政策,资金检查实行审计制。坚持每年对扶贫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管理中的问题。四是实行使用扶贫资金廉政承诺制。凡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的单位,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向财政和扶贫部门作出廉政承诺,保证扶贫资金一份一厘用于解决民生的项目上和对贫困户的直接帮扶上。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14﹞8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以武冈市作为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市为契机,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聚焦“扶持谁,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怎么脱”,围绕“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六个到位、十大攻坚行动”,着力转变贫困村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快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脫贫致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做好扶贫方针政策、资金与人力调配等重大决策,组织领导扶贫开发具体实施;乡镇街道要全力以赴抓好落实,把扶贫开发项目与资金落实到贫困农户、驻村干部。做到战役在乡、战术在村、战果在户。严格实行扶贫开发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始终坚持把贫困村和扶贫对象作为扶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各个贫困村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扶持对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精准扶贫到户计划,实行差异化扶持措施,不断改善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增效,贫困户增收。
  强化协作,合力推进。广泛动员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强部门协作,努力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全市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自力更生,帮扶为辅。在实施精准扶贫,帮助贫困村、扶贫对象的同时,加强引导,更新观念,充分调动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脱贫愿望,激活其内生动力,立足自身努力,加快实现脫贫致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发展思路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立健全精准扶贫机制,推动实施“五个一批”。 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要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对贫困人口倾斜。要高度重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创新社会帮扶机制,继续推进农村贫困户D级危房改造,全面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精准扶贫机制,创新金融扶贫、劳力转移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扶贫、定点扶贫等扶贫模式,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精准锁定贫困村、贫困户;突出精准识别,依据国家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对贫困对象进行建档立卡,建立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实行“动态管理”;实施精准扶贫,对失去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以维持其基本生存,做到“低保一户一卡”;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落实产业项目帮扶措施,做到“扶贫一人一策”;对地理位置偏远、生存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靠常规就地扶贫措施无法解决的贫困人口,则结合小城镇建设、劳动力转移、生态保护、退耕还林等,采取异地搬迁扶贫方式,做到“搬迁一家一富”;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开发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全面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村村有卫生室,每个贫困户有一人以上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
  (四)目标任务
  在2015年底全市7.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基础上,2016减少贫困人口2万人左右,到2017年减少3万人左右,2018年减少2.7万人左右,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到2018年,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10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贫困县摘帽脱贫。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中心城区至各乡镇均实现二级公路以上标准连接,100%的行政村和80%的村民小组通水泥、沥青路;实现宽带网络村村通、无线4G以上网络全覆盖;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全面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实现城乡供电一体化和同网同价;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实现人人都有房子住的目标;实现农村垃圾治理、家庭清洁行动全覆盖,农村水质持续好转,白色垃圾得到彻底根治。2020年,为巩固提升阶段,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一次全面“回头看”,确保贫困人口持续发展不返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
  加速推进“12+1”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进贫困村水、电、路、产业、住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和教肓、医疗、养老、低保、五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六个落实”,尽快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大幅度改善贫困村的生活生产条件。
  首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向贫困村延伸,向薄弱地区倾斜,完成水、电、路等项目建设,彻底解决新识别的104个贫困村的“灌溉难”、“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生产生活突出问题。一是建立快捷畅通高效的交通网络。围绕打造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湘西南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成武冈机场,坚持路网新建与改造并举,以干线为主动脉,完善乡村道支脉网络,完善交通配套设施,消灭公路死角、瓶颈和断头路;逐步实现国省道全面升级,100%的自然村通公路,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努力争取呼北高速新化至武冈段、武冈机场航站楼到洞新高速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加大铁路建设投资,争取邵阳至长沙城际铁路向西延伸经隆回至武冈,开工建设贵州兴义经永州、株洲至赣州铁路。完善武冈客运枢纽建设,在洞新高速公路东连接线处新建汽车总站;以武冈火车站和武冈北站为依托,建设“一主一副”两个综合客运枢纽,实现公路、铁路、城市公交、机场的无缝换乘;提升或新建乡镇客运汽车站场及候车亭和招呼站。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按照《湖南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特色产业发展和贫困村农产品物流等方面的需要,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贫困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每年投入到整村推进贫困村公路建设资金不少于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总投资的60%,配套建设村内便道、机耕道。二是加强水利建设。加大贫困村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改善农田排灌条件,改良低产田土,推广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优先安排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大水源工程和引水工程建设投入,创造条件分村建设自来水工程,确保贫困村群众饮水安全。三是完善输变电网建设。更新改造和完善配套贫困村输变电网建设,全面完成农改改造任务。
  其次,完善公共服务。一是确保落实新医改。把筑牢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村级网底作为脱贫攻坚重头戏来抓。首先,优化设计。村卫生室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十年不落后的要求,统一设计图纸,统一建设标准,规划180—200平方米。乡镇卫生院改造成为区域内的检验检测中心、医疗急救中心、产科中心、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其次,强化保障。经费方面,按照村卫生室40万元、乡镇卫生院500万元的标准投入。人员方面,在增加村医财政补助、加强乡村医生培训的同时,公开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补齐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设施方面,村卫生室统一配备四类77件设施设备。再次,细化责任。部门联动、上下配合,努力破解房屋、设备、人员瓶颈,高标准建设村卫生室,全方位改造乡镇卫生院,走稳分级诊疗最先一步,致力开创改善党委政府形象、增强群众获得感、提升乡村医生成就感的“三赢”局面,使村卫生室属性由成份复杂转为明确“姓公”、建设资金由断续有限投入转为一次性足额投入,乡村医生由过去听自己的转为听组织的,分级诊疗由过去推不动转为能落地,全面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大病救助率100﹪。二是扎实推进新薄改。启动实施“学位不足建学校,硬件不行强硬件,功能不齐补功能,场地不够增场地,软件不强提软件”的新一轮薄弱学校改造,改造农村薄弱学校123所,新建九年一贯制的公办思源学校,搬迁新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武冈实验中学。手续方面,对项目建设手续实行一站式限时办结,行政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按最低标准收取。资金方面,农村薄改项目建设资金以中央、省级下拨的专项资金为主,本级财政兜底,先垫付或向国开行借中长期低息贷款解决。人员方面,建立教师队伍补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长效机制,每年统筹新进教师300人名,推行调编性交流、城乡学校交流、乡镇中心学校内部交流方式。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亊业。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和广播电视户户通,网络宽带进入贫困村,通信信号全覆盖,健全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活跃贫困农户文化娱乐生活。
  (二)培育扶贫产业,加强创新创收
  因地制宜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做到“产业选择精准、项目入户精准、技术跟进精准、资金投放精准、增收效果显著”。遵循省扶贫办“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进行产业扶贫项目筛选和资金投放。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帮扶,落实帮扶到户到人,让每一个贫困农户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项目和脱贫产业。同时,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升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武冈铜鹅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加強土地流转引导,鼓励和推动土地向企业和种植大户适度集中。
  首先,紧紧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形成“一乡一特色、一村一产业、一院一风景”的格局,把一家一户特色小产业的建设与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思路,通过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与贫困农户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化程度,带领贫困农户一起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实现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培育贫困农户“造血”功能。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种养习惯,在贫困村大力发展粮食、生猪、铜鹅、卤菜、脐橙、中药材、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种养产业。同时,开发贫困地区人文、革命历史、地理景观等旅游资源,积极引导有条件的贫困农户创办“休闲农庄”等旅游产业。要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以资源村等观光旅游优势突出的贫困村为重点,对其交通、游道、公厕、游客中心、标识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扶持10-15家大型生态农庄建设,开发天子山生态旅游区。
  其次,为解决贫困对象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借助全省金融扶贫试点的契机,加强与相关银行开展金融扶贫合作。对“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贷款意愿,有收入保障,遵纪守法好,信用观念好,选择较好的生产经营项目”的扶贫对象,实施“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市建风险补偿基金”的小额信贷扶持。扶贫经济组织每帮扶一户贫困农户授信5000元贷款额度,龙头企业最高授信200万元,合作社最高授信50万元,种养大户最高授信20万元。同时,探索建立扶贫对象信用评级系统和扶贫经济组织认证管理系统,推行“资源共享、授信共用”。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服务贫困群众和扶贫经济组织。对扶贫对象小额信用贷款,简化抵押担保程序,一律实行同期同档贷款基准利率,扶贫全额贴息;对扶贫经济组织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并按银行基准利率的60﹪进行贴息,切实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困难。
  (三)加大教育培训,提升兴业技能
  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和贫困人群智力开发,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开展助学就业,帮助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学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学到一门专业技术,实现稳定就业,尽快提升贫困人群科技素质和就业技能。
  一是着力加大“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实施力度,广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贫困村新成长劳动力普遍接受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升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贫困人群劳务输出。二是选送在家生产的贫困家庭中青年劳动力参加科技骨干培训,同时加大对贫困农户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贫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三是在贫困村全面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全力化解就业压力。积极拓展就业空间,鼓励劳动者通过灵活就业形式实现就业。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再就业。四是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各类创业主体,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营造创业社会氛围,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创业兴市,新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到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25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25万人。
  (四)加强改造搬迁,落实安居工程
  做好村庄规划,优化居民点布局,实施贫困农户危房改造“百村示范、千村联动、万户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将精准扶贫、村庄整治与农村危房改造有机结合,将精准识别出的4513户农村D级危房户和无房户优先纳入危改对象,根据1人户不超过35平米、2人户不超过45平米、3人户不超过60平米、超过3人户的人均不超过18平米的建设标准,按照1-2人户2万元、3-4人户4万元、超过5人户的6-8万元的补助标准,整合资金实施新一轮农村危房改造,建设模式由原散户自建改为政府主导帮建、集中发力,资金投入由原分散补助变为统筹归集、集约投入,操作模式由全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的专门指挥部主导,市住建局牵头,乡镇街道把关,村组做实基础工作,严格按照“确定对象—三通一平—爱心施工—搬迁安置”四步走,确保评得准、建得起、搬得进、反响好。第一步:评议确定对象。界定“居住唯一性、住房危险性、经济特困性”为3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按照户主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审核—市里认定的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公示产生对象。第二步:帮助三通一平。坚持就近、节约用地原则,以农户自愿、方便为主,由各乡镇街道督促村组协调好危改户选址,并帮助完成通水、通电、通路和场地平整。第三步:组织爱心施工。将全市划分7大区域,安排市建筑设计室按照体现地域传统特色、与田园风光和谐相应的原则设计施工图纸,由市住建局发动市内7家有资质、有实力、有爱心的建筑施工企业,按照零利润、献爱心的原则包干帮扶建设。第四步:帮扶搬家安置。各乡镇街道组织党员干部、其他爱心人士结对,亲帮亲,邻帮邻,党员帮群众,全程帮扶。
  (五)强化民生安全,构建兜底保障
  全面落实并强化低保、五保、新农保、临时救助等国家保障政策,构建民生安全保障网,确保兜底保障“全覆盖”,实现应保尽保。新增社会保障重点投向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水平,把深度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常年困难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兴建残疾人托养服务院,创办公益托养机构,解决贫困村五保老人、智力障碍人群、精神病人和重度残疾人的托养问题。
  (六)推进村容村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大力改造贫困村生存、生态环境,强力推进村容村貌建设,把贫困村打造成山青水秀的美丽乡村。一要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发展速生丰产林、水土涵养林、水果园艺林,同时强化封山育林,推动荒山迹地土地有序流转,鼓励贫困农户承包荒山,自办林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恢复土地植被;二要加大居住环境整治力度,大力扶持农户改舍改厕,建设垃圾分拣处理设施,鼓励农户开展“四边”造林,美化村容村貌;三要发展农村沼气应用,推广节能措施,推广节能灶和太阳能应用,还贫困村院落一个山青水秀的宜居环境。


四、重点项目与投资
 

 

  (一)重点项目建设
  1. 产业发展项目。一是特色产业扶贫项目。以油茶、青钱柳、黄金葛、高档优质稻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产业,分别新扩5.6万亩、3万亩、0.6万亩、1万亩。以黔邵花猪、秦桥土鸡、商品羊、肉兔养殖、稻田养鱼及特色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产业,新建黔邵花猪万头养殖基地6个、秦桥土鸡生产基地8个、商品羊基地5个、肉兔繁殖基地3个,每个乡镇建立稻田养鱼基地。以特色产业园为突破口,推动特色加工业发展,改扩建生猪特色产业园13个、肉牛特色产业园1个、肉羊特色产业园1个、铜鹅产业园1个、山林放养肉鸡产业园1个、水产产业示范园1个、育苗繁殖场1个,发展3万吨科学储粮,搞好60个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二是旅游扶贫项目。武冈邓元泰镇、龙溪铺镇等13个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并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电商扶贫平台项目。建设市级电商创业孵化园1个,并在全市18个乡镇(街道)299个村(社区)建设村级电商扶贫平台。四是金融扶贫项目。“十三五”期间,武冈市金融扶贫资金23700万元。其中,扶贫小额信贷项目贷款贴息870万,扶贫项目贴息贷款1500万。五是光伏扶贫项目。在全市85个贫困村建立光伏发电,总规模为8500千瓦,投资4080万。
  2.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新建村级道路2105.5千米;实施农村电网改造1440千米;新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49个,解决15216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改良低产田土32440亩;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建渠道589.7千米、改造水库85座、新建提灌泵站74座;新建农村学校180所;改造乡镇卫生院17所,新建村级卫生室300个;新建村级文化服务中心315个,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315村、农村电视户户通3.2万户;新建贫困村通村宽带5388千米,农村通信基站400个;新建物流配送网点建设14个;此外,加强农村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88个、省级养老示范点21个、农村敬老院5个,从根本上解决6万贫困人口灌溉难、近1.6万人行路难、38.5万人的吃水难和0.6万人用电难问题。
  3. 助学培训项目。继续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加大扶持力度,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十三五”期间,完成学前教育助学2万人次、义务教育助学6万人次、高中教育助学2万人次、职业教育助学10.1万人次、高等教育助学1.1万人次;支助1.108万人参加农村创业就业培训,其中,电商创业培训5000人、贫困户子弟创业培训6000人、产业致富带头人培训800人;安排4000名贫困村干部轮流到省市参加村干部培训,提高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脱贫致富的本领;培训扶贫干部4000名,加强扶贫干部的能力建设;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对在家发展生产的农户根据农事季节举办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让每户贫困农户有1人至少掌握1-2项生产实用技术,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4. 搬迁改造项目。按照“六统一、三步走”的办法,整合扶贫、住建等相关项目资金,强力推进D级危房和无房户改造,全面完成7058户改造任务,实现应改尽改。对不适宜居住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760户。此外,组织库区移民搬迁280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560户。
  5. 社会保障项目。落实低保、五保等国家保障政策,构建民生安全保障网。将42529人次最困苦的农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将2.3万人次纳入医疗保险,将7万人次纳入养老保险,开展社会救助164007人次,实施保障试点项目4875人次。
  6. 生态保护项目。加快长江防护林体系工程项目建设,实施造林277.33公顷,抚育126.67公顷;增加生态扶贫护林员岗位224人,补助国有林场专项扶贫困难职工40人;建设林区道路5处,总计15千米。此外,加强贫困村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推进集体荒山迹地流转,发展四旁栽竹植树,促进贫困村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项目投资
  1. 投资概算。武冈市农村精准扶贫“十三五”规划项目共6大类79个子项目。经概算,实施本规划共需资金672226万元。其中产业发展项目20个,需投资65500万元;社会保障11个项目,需投资11142万元;助学培训项目17个,需投资42265万元;搬迁改造项目5个,需投资195071万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18个,需投资358248万元;生态保护项目8个,需投资金1014万元。﹙详见附表1-8﹚。
  2. 资金来源。根据“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给予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情况,结合国家在新时期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预计武冈市农村精准扶贫可获得各类扶贫资金投入672226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704万元、行业部门帮扶资金482699万元、业主投入16858万元,农户还需自筹131965万元(详见附表1-8)。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统一思想,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做到领导、责任、措施、落实“四到位”。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主管扶贫工作的常委、副市长为副组长,计划、财政、农行、扶贫办、农、林、水、畜牧等38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扶贫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并按规划设计的实施项目和产业,分条分线建立由市四大班子领导牵头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实行一个项目一套人马,按照规划目标任务,加强领导,搞好监测,定期分析,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各乡镇和部门要成立相应机构,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主要负责同志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抓扶贫开发上,对本区域内贫困村脱贫负总责。各贫困村也要建立完善扶贫发展规划实施领导组织,自上而下形成规划实施组织体系。全面推行市、乡镇、村三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目标管理责任制,采取市级领导联乡镇联村、乡镇领导包乡镇、市直机关单位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等方式,采取过硬措施,帮扶到村到户到人。
  (二)开展驻村帮扶,落实帮扶到人
  全市104个贫困村实行驻村帮扶全覆盖。每个贫困村都下派一名第一书记,安排一个工作队驻村帮扶,动员一个社会组织或一家企业联系帮扶,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帮扶联系人。毎个驻村帮扶的市直和省市驻邵单位,要选派2名以上政治过硬、作风扎实、能力突出的优秀干部,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由单位班子成员任工作队队长,并兼任村支委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要帮助贫困村抓班子、带队伍、强基础、兴产业、解难题、办实事、树新风、促和谐,确保贫困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突出抓好水、电、路、业、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和教育、医疗、养老、低保、五保、村集体经济“六个落实”,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能力明显增强。帮助和指导贫困农户选择产业项目、落实帮扶资金、辅导生产技术,做到扶贫帮扶“三到户三到人”:即脱贫计划到户、项目规划到户、资金落实到户,帮扶责任到人、项目实施到人、工作联系到人。
  (三)重视工作督查,强化绩效考核
  严格执行驻村帮扶考核办法,对驻村帮扶责任单位和工作队员进行扶贫绩效考核,奖优罚劣,不脫贫帮扶责任单位不脫钩。扶贫规划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扶贫工作考核。采取定期督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明查明访与暗查暗访相结合、督查工作与考核评奖相结合等方式,实行一季一督查、半年一讲评、一年一考核、三年总验收。督促检查不仅要看贫困村是否变样,还要看产业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增收等,督促扶贫开发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落实驻村帮扶保证金制度,每个驻村帮扶单位交缴保证金,对年度驻村帮扶工作验收不合格的给予通报批评,扣除当年保证金;对连续两年驻村帮扶工作不合格的单位,对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工作组组长进行诫勉谈话,并责令单位向市委、市政府写出书面检讨;对连续三年驻村帮扶工作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对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工作组组长给予就地免职处理。对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驻村队员给予目标管理奖励和优先提拔重用。
  (四)广泛筹集资金,加大扶贫投入
  一是切实搞好各类资金整合。扶贫开发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必须确保各项扶贫开发工程资金投入。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力量解解决突出问题。各行业各部门要把推动贫困村发展环境和条件持续改善,作为本行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优先列入行业规划,做到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措施优先落实。二是动员社会参与。广泛宣传动员和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帮扶活动,发动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在外工作创业的成功人士募捐资金和物资,奉献爱心。建立扶贫工作协同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合力扶贫新格局。三是创新金融扶贫机制。以全国金融扶贫示范市和全省金融扶贫试点市为契机,大力实施金融扶贫。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服务贫困群众和扶贫经济组织。切实解决贫困对象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四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配套安排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5000万元,吸纳社会资金1亿元,确保每个贫困村的财政和部门帮扶资金每年不低于50万元,争取社会帮扶资金每年100万元以上。
  (五)加强资金管理,提高项目效益
  所有到市的财政扶贫资金按照“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集中报账”的管理原则,实行市级报账制,由市会计核算局统一管理、报帐和核算。严格按照《武冈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武冈市整村推进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核算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把项目立项申报、审批、实施监督、检査验收和财务审计报账关,完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同时实行扶贫金使用公示制,防止项目资金的挪用、挤占、截留,使每一分钱都真正用在项目建设上,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附件:武冈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项目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管:武冈市人民政府   
主办:武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武冈市人民政府信息中心   联系方式:0739-4228019   网站地图
湘ICP备13005897号   公安备案编号:湘公网安备43058102000008号   网站标识码:4305810010
|
12345-5
武冈市市民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