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绎(1831―1900),字弥之,一字辛眉,清武冈州南乡大甸湾(今大甸乡大甸村)人。系邓辅纶之弟。聪颖强记,五岁能诗,十四岁入州学,17岁就读长沙城南书院,参加“兰陵词社”。与史邓辅纶、王岂运、李徨仙、龙汝霖被时入誉为“湘中五子”。
咸丰二年(1852)省亲南昌,寓居府斋娱园,与王岂运、孙月波、陈希唐联句,成《祭诗》数章。咸丰十年(1860)冬,督乡勇坚守武冈城,抵御太平天国朱依点的进攻。翌年,训练乡勇保胜军1000人,再次抵御太平军石达开的围攻。这期间,邓留心经济,洞察民情,为民鸣不平。撰《守财奴论》,针对爱财如命、掠财如狼的大地主,进行淋漓尽致的讽刺和痛斥,广为流传。又著《无遏粜说》,提倡发展商业和商品自由流通。他说:“百货之在市,贵其流通”,“政之善者,无如通商,而其不善者,无如遏粜”。同治三年(1864)被左宗棠聘为督府幕僚,佐理洋务,积功授浙江候补知府。同治五年(1866)元月,其父邓仁 逝世,辞职还乡服丧。虽僻居乡村,关心时事,作《纪事》诗感慨时局:“沅澧摧烧电线杆,愁胡碧眼暗相看;拨椿守独朱崖勇,江海华夷望岳山。”(原注:英法声言欲立码头于湖南,盖啁疑虚喝之故智也。)又赋《俄国太子游历闽粤江湖之境》,抒发其仇恨俄罗斯帝国的心志:“闻道条支域,戎王遣子来,窥观诚叵测,跋扈宣雄才。岛海新盟喋,川湖旧市开。长城谁共倚,忧国正停杯。”(原注,荆湖督抚宴俄国王子于晴川阁。)邓绎目睹清皇朝政治腐败,国家衰弱,频遭国际列强侵掠,怀着“忧天下之心”,潜心研究经邦强国之道,“ 不能休,十余年不稍怠”,博览群书数十万卷,写成《云山读书记》30卷;继于光绪四年(1878),专程往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实地考察时政,又补续两卷,完成“宏简之学”。
光绪八年至十七年(1882―1891),曾先后主讲长沙校经堂、河南致用书院(致用精舍)、武冈州希贤精舍、武昌两湖书院。他总结古今学经验,著有《恳言》、《诵书分目》、《读书说》、《读书诸言》、《藻川堂谭艺》等书。光绪十八年(1892),应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聘请,主讲广东河林课吏馆,培训对象为府州、县长官,凡六期,计2000余人。撰课吏馆《惊士铎言》,被张之洞誉为教学指南,通令推广,其门生及社会好学者竞相抄录张贴,影响广泛。
光绪十九年,邓绎还居故里,闻知清道光十三年(1833)知州王景章为扩建州署,筹措资金,于正耗银外,每亩又加征200文,以后相沿连征60余年,农民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告状无门。邓乘湖南巡抚陈宝箴来武冈巡视的机会,激烈陈词,备言其害,力主废征,巡抚委令知州丁兰正立即革去。州人士欢呼雀跃,拥至邓府道谢。邓绎治学穷本溯源,日夜不休,著有《藻川堂文集》12卷、《行军杂记》3卷、《约言》1卷及教育专著多种,时称“通儒”。光绪二十六年(1900)卒于大甸湾故居。
李秋涛(1898―1928),字君达,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于武冈州(今龙田乡永享村)。李自小聪颖好学,民国5年(1916)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冈县立中学。民国8年,武冈县中学学生联合自治会成立,吕振羽任会长,李任副会长。民国9年11月,与欧阳东、邓中宇等创办长沙文化书社武冈分社(后改名武冈商务印书馆),李任经理。书社秘密销售《共产党ABC》、《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成为武冈、新宁、城步、绥宁等县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阵地。李积极参加思思工学社的活动,并任思思学校教员。是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3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武冈思思支部成立,李为负责人之一,同年与尧文玉结为伉俪。民国14年春,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武冈特别支部书记。同年,奉令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与欧阳东同被湖南省党部委任为武冈县党部筹备委员。次年6月,县党部公开成立,任县党部执行委员;是年8月,李在中国国民党湖南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商民委员。民国15年10月,广西军阀沈鸿英部围攻县城,妄图占据武冈,扑灭工农革命,李极力协同欧阳东等组织县城军民英勇抗敌;其后,又协同欧阳东等全歼广西军阀石万生部团和工程澍的一个连。民国16年,上海“四・一二”政变后,李在县城主持召开万人大会,声讨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罪行,号召各界人民团结奋斗,随即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5月中旬,李在长沙开会,时逢“马日事变”,受命辗转于汉口、长沙间从事革命活动;10月,由长沙返回邵阳,在邵阳参加中共湘西南特委筹备工作;11月,奉特委令,在武冈、新宁、城步等县组织“年关暴动”;于次年2月,被敌发觉,暴动队伍遭敌伏击而失败。民国17年3月,李赴长沙与欧阳东、邓中宇、夏时等在小吴门东亚旅社密商,欧、邓不幸被捕,李等万幸脱险。应新宁县长刘光宾(中共党员)之邀,李秋涛前往新宁县府任职,因省清乡司令部通缉甚紧,只得以教书为掩护,隐蔽于离新宁县城10公里的新寨村杨柳冲;9月,其居处被敌人发现、包围,夫妇俩持械拒捕,双双饮弹壮烈牺牲。
尧文玉(?―1928),又名国藩,武冈县城人,毕业于武冈县立女校,民国13年(1924)与李秋涛婚后,随夫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民国15年8月,与苏芝兰、谢希韫等筹备武冈县首次女界联合会;10月,县女届联合会成立,当选为委员。次年,在思思学校任教,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7年9月,夫妇俩同时同地遇难。
王圭田(1899―1929),字仲明,号德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于武冈州(今龙从乡田中村)。自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民国8年(1919)考入武冈县立中学,在校期间,时逢“五・四”运动,深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民国12年,王毕业后被聘为思思学校教员,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4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北伐军进入湖南,王圭田满腔热情宣传和讴歌北伐胜利,发动工农群众支援北伐军。是年冬,他被派为武冈县驻省铲除土豪劣绅委员会常驻代表,负责上下联络。民国16年7月,大革命失败,王从长沙秘密回家,其母老泪纵横,拖住他不放,圭田劝慰母亲说:“我是您儿,更是中华之子,现在国难当头,为子岂能偷生。”母亲依依默许。同年8月,他在黄桥铺秘密会见从武汉回乡的刘云龙,两人商讨后,奉令恢复思思学校,作为党组织的联络点。经他艰苦努力,集后10多名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人士,在白色恐怖中,坚持斗争,学校于9月开学开讲。10月,中共武冈特支恢复,王任组织委员。思思学校的恢复,引起国民党右派的恐惧,他们先是截留省教育厅的津贴款3000银元,继又强令解散。是年冬,中共武冈特支在马坪五里牌召开党员会议,会议决定将武冈特支改为武冈中共武冈特别区委,王任特区委宣传委员,并和刘卓负责组织东乡游击队,准备“年关暴动”,并多次在高沙等地袭击反动武装,打击土豪劣绅。民国17年1月,中共武冈特区委改为中共武冈县委,王任县委委员。不久,“年关暴动”计划失败,党组织遭到破坏,中共党员的名单落入敌手,他不顾个人安危,奔波城乡,组织同志安全转移。5月,王得知新宁县有一支工农武装,便商定刘云龙等前往联络。后刘等3人不幸牺牲,王仍坚持斗争。同年9月,王在家乡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民国18年3月19日深夜,王圭田被秘密杀害于县府西墙外玉兰花坪,时年30岁。
刘卓(1896―1930),字楚遗,又名声肃,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生于武冈州(今南桥覃石村)。民国10年(1921)考入北京大学,在校期间,深受李大钊革命思想的影响。民国15年6月,刘卓从北京大学毕业,在返家途经衡阳时,报名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九军政治讲习班学习。8月底学习结业,被派回武冈开展农民运动。9月10日,他被推选为武冈县农民团体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他深入农村,配合欧阳东等在蔡家塘组织武冈县第一个基层农民协会。月余,全县建立区乡农协会180个,会后发展到6万余人。年底,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县农协执行委员长。民国16年3月8日,管胜乡农协组织庆祝北伐胜利提灯大会,到会4000余人,他在会上号召群众起来,打倒封建军阀,打倒土豪劣绅。会后,他发动农民群众检举揭发,查证乡长傅锡畴贪污公款2万余元的罪行,由县府依法查封其财产;查得劣绅傅雨民依仗其弟傅雨霖是段祺瑞的女婿,组织伪农会、包庇傅锡畴、草菅人命、强奸民女、霸占民田、勒索民财等21条罪状,经武冈县临时特别法庭判处,报省认可,将傅予以处决。是年5月,武冈县农民自卫队成立,刘卓任队长。“马日事变”后,刘卓在高沙率领千余农民自卫军与反运派进行浴血战斗,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他潜入山乡,和王圭田等组建东乡游击队,在高沙、炮洞、石江、黄桥铺、资东等地活动。年底,刘任中共特区委委员,后任中共县委委员。民国17年1月,刘卓奉命组织“年关暴动”,计划失败后,省清乡督办鲁涤平和会办何键签令通缉刘卓等人。是年冬,敌人调重兵围剿东乡游击队,游击队被迫星散,刘隐匿桂林。民国19年7月,刘卓回武冈,准备重振旗鼓,继续战斗,不幸被清乡团头目张云卿惨杀于高沙观澜学校旁宝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