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市实施区域共进行动工作方案
围绕加快建成邵阳西部生态圈中心城市,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结合武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城区发展为核心,引领带动全市城乡齐头并进,全面激发区域发展潜力活力。力争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超过20%,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地区生产总值228亿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优势互补性进一步增强。
二、工作任务
(一)强化城区建设
1.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推动电子机械智能制造业强链补链,加快食品产业发展,打造全国食品工业强市。大力实施产业培塑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文旅产业化。紧盯“五好”园区创建标准,坚持“一主一特”,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株潭,建优建特武冈市先进制造业产业园等“园中园”,实现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推动电子机械智能制造业强链补链,加快永锐电子股改上市进程,完成高科塑化数字化改造,确保启诚丰电子竣工投产,新增智能制造企业2家。(市科工信局、市经开区、市特色产业发展中心负责)
2.提升基础配套能力。加快G241、G356过境线建设,拉通云山北路、狮子山路(铜保北路到东升北路)。实施S243、S336提质修缮,加快水云路、武强路、乐洋西路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推进“气化邵阳”二期工程武冈段建设,新建燃气阀室两个,完成土地复垦15公里。完成洪庙保护圈治理工程、赧水城区水运码头水域工程。启动古城西路、四牌路提质改造,建设古城游客服务驿站。申报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处置,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3个以上。(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文旅广体新局、市古城建设保护中心等负责)
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完成技术贸易额10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力争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5%以上。实施“智赋万企”行动,完成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化”重点项目8个以上,实现上云企业700家。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五强”建设,发明专利数增长8%、商标注册量增长5%。(市科工信局、市经开区、市市监局负责)
4.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成实验三小、市第三幼儿园、辕门口幼儿园、二中徐特立体艺馆,加快民办职教集团蓝深校区、职业中专扩建项目建设。发挥“门前十小”综合文化服务平台阵地作用,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惠民服务工作,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办好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群众纪念活动,加快体育公园等重大文体项目落地。加快120急救指挥中心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建设项目落地。完成中医医院综合门诊大楼主体工程。大力发展普惠型和互助型养老服务,加快推进社区和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老龄健康强基行动,启动安宁疗护试点建设。用好优化营商环境110平台,构建营商环境投诉沟通综合服务平台,开展行政执法环境专项整治。建设运营好“湘易办”武冈旗舰店。(市教育局、市卫健局、市民政局、市文旅广体新局、市行政审批局等负责)
(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1.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率96%以上。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推进“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确保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以上。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监管,加快污泥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推进秸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发现问题整改。(邵阳市生态环境局武冈分局、市发改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局等负责)
2.推进生态修复保护。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水土及石漠化治理7.5万亩,完成马安矿区生态修复,加快大湾桥、新泽绿色矿山建设。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赧水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修复水生植物3万平方米,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生态保护红线监督。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邵阳市生态环境局武冈分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等负责)
3.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农林碳汇开发交易。运营好邵阳中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炉渣综合利用和飞灰填埋场项目,完成垃圾填埋场封场。实施华润、国凯、百威啤酒新能源建设,推动绿色能源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支持矿山、水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发展,完成云峰海螺二期扩建。大力推广装配式和绿色建筑,创建一批节约型示范单位,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市发改局、市城管局、市经开区、市住建局等负责)
(三)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1.搭建外贸平台。借力中非经贸博览会、广交会、进博会等知名展会,推进跨境电商发展,积极开拓以东盟为重点的国外市场,鼓励支持智能制造、新型建材、服饰、特色食品等产品走向世界。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加快推进新新高速、赧水水运码头建设,建成机场连接线和通用航空基地,拓展对外开放新通道。(市商务局、市科工信局、市发改局、市农业农村局等负责)
2.推动湘商回归。建立客商对接洽谈、项目会商、工作通报机制,确保项目签约快、落地快、建设快。深入实施“湘商回归”工程,注重产业税收,完善优惠政策,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全年新引进重点项目20个以上,引进“三类500强”企业1家以上。(市商务局、市经开区、市科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负责)
3.拓宽物流通道。加快实施新化到新宁(武冈)高速公路、省道S336武冈安乐至小水公路等项目建设,衡阳白果至洞口高速公路争取列入国家高速规划。力争怀桂高铁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大力推进兴永郴赣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新新高速建设,争取武冈机场连接线年内竣工通车。(市发改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等负责)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深入实施湘西开发战略。聚焦小微产业链三年倍增计划,推进卤菜、豆制品、铜鹅等小微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省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特色产业发展中心等负责)
2.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持续加大产业就业扶持,深入推进产业园区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两区共建”。完善安置住房管护政策,建立健全房屋管护、搬迁群众增收、安置区管理等长效机制,推动大型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支持全市3个500人以上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率先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市经开区、市发改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等负责)
(五)做强做优县域经济
1.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制定出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农业产业“七大工程”,巩固提升“一主一特”产业,支持武冈卤菜、铜鹅、脐橙等产业发展壮大。争取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局、市科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特色产业发展中心等负责)
2.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落实“三强三百”实施方案,分类开展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和专项激励,健全县域经济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勇于跨越,冲刺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市。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典型经验做法宣传推介。(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科工信局、市统计局等负责)
3.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扎实开展省级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分类推进,不断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基础公共服务和产业配套功能,提高县域人口就地城镇化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城市节点改造一期,推进燃气、供水、排水等老化管网改造,改造提升老旧小区9个,改造危旧燃气管网30公里、新建燃气管网9.1公里,新建及改造排水管网20公里。(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等负责)
(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1.畅通要素流动。全面取消城市落户限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充分发挥省派“三区”科技专家和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第二轮延包试点,健全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制度,探索创新入市交易政策机制。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占比。(市科工信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等负责)
2.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抓好“农村三路”建设,健全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开展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客运一体化,持续提高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打造2处省级以上标准化农村供水工程。完善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进一步扩大5G网络自然村覆盖水平。(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科工信局等负责)
3.实施乡村振兴。实施万亩农田产能提升工程,制定全市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深化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新建和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4.75万亩以上,完成耕地恢复6000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2.5万亩、总产47.3万吨以上。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5%和50%。实施镇村治理效能提档工程,打造和美村庄30个。(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邵阳市生态环境局武冈分局等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