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天子山下,法治民风浓烈。走进武冈市邓元泰镇黄茅村法治主题公园,“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是铁,律是钢”等法治标语时刻警醒人心,法治人物、法治名言、法治故事融合在村落之间,妙趣横生。
曾几何时,这个接壤城步、绥宁两县,仅511户1892人的小村落在苗、汉两族混居之间自由散漫地生活,“熟人圈”代替了法治意识,基层干部威望不高,干群、邻里关系紧张,上访、诉讼时有发生……
2021年5月,省司法厅陈毅锋进驻黄茅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工作队迅速着手开展化解矛盾源头、重塑律法根基、加强法治宣传、强化法律服务……短短两年,这个偏远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实现了由乱到治、由弱到强,村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并一跃创建成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解难题 聚民心
“乡村治、百姓安。”要树立法治形象,凝聚乡民之力,首先要解决信任危机。由来已久的邻里纠纷,造就了整体民主法治意识淡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欠缺。工作组拉开的“第一板斧”就是解难题,聚民心。
每月规定10日、20日两天是村民说事日,第一书记当起“家务长”,村支两委参加,畅通村民言论渠道,及时掌握和了解矛盾纠纷,防患于未然。针对农村老人赡养、婚姻家庭、土地流转、经济合同等乡村易发生的矛盾纠纷,立足源头化解,坚持问题不出村。
其次是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由村委推荐,村民自愿,每居民小组2人,共30人组建黄茅村矛盾调解志愿者服务队,邀请大学法学教授、律师、政法干警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每月不少于一次,从理论到实操以及经验分享,培养了一支高水平“法律明白人”队伍。他们致力于各种矛盾调解,提供心理疏导服务,扎实开展纠纷化解工作,架起了村民心中的良善桥梁。
志愿者服务队仅成立1年半,共调解村民矛盾纠纷31起,其中土地类矛盾纠纷15起,家庭内部矛盾纠纷7起,婚姻类矛盾纠纷1起,财产类矛盾纠纷5起,其他3起,调解成功率100%。这种特色纠纷解决前置机制和理念得到了党委政府、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塑法威 护平安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国之大计,更是民生根本。树法之威,护民之安,才能民心所向。
2021年,黄茅村在全村主要路段、重点区域,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及扩音装置,配备网格长和网格管理员,完善了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行精细化、智能化服务管理,筑牢了百姓安居乐业安全防线。
同年,村里组建治安巡逻队,队员通过村支两委和村民代表推荐产生,发放适当补贴。主要负责村里森林防火、治安维护,应急处突等,发挥联防联控作用。2021年8月,一辆外来车辆超速驾驶,将一村民家的小牛撞死,车主并没有理睬,继续开车逃离现场。治安巡逻队接到村情后,马上开展处置行动,最后在隔壁村拦截了肇事车辆,成功处置了此次事件。治安巡逻队通过实实在在的事,维护了村内良好治安环境,保障了村民利益,受到老百姓称赞。
广渗透 谱新章
理是法之源,法是理之基。愈长治久安,必要人人学法、懂法、守法。
为进一步让法治观念深入民心,黄茅村趁热打铁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以法治文化阵地的全覆盖实现法治教育的广渗透,推动法治成为全村共识和基本准则。
黄茅村开设了法治课堂,积极联系由法官、法律工作者担任普法的志愿者,将法律服务延伸到村组、学校和田间地头。迅速成立了村法律服务工作室,先后对接当地法院、司法局,建立“一村一辅警一顾问”,律师、辅警长驻工作室,有人可找,有法可依,实现法律咨询、法律教育机制化、常态化。村里还组建了乡村电影放映队,定期在村组院落播放法治题材电影,潜移默化地引导村民学法、守法。
2022年,黄茅村首创在乡村建立全国第一家主要针对青少年禁毒科普教育主题馆。法治文化阵地的全覆盖实现了乡村法治宣传教育的广渗透,通过建设法治宣传阵地将一些法律常识、农村真实案例、村规民约等变成一个个图文并茂的故事,浓厚的法治范围深染民心。“既有‘景’又有‘法’,既有 ‘面子’又有‘里子’。人民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感受法治力量,能够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更多的村民成为崇法者、守法者。”村支书朱从建激动地说。
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在浓烈的法治氛围下,黄茅村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引导规范乡村干部群众的行为,让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成为习惯和自觉,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村共识,乡风文明得到进一步提升,为积极探索特色法治乡村建设谱写新篇章。(记者:吴佳俊 通讯员: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