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流通产业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1.9亿元增加到2010年25.2亿元,年均增长18.36%;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由2005年11.1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1.75亿元,年均增长19.11%,占GDP的37%以上;创造税收占税收总额的33%左右;从业人员由2005年的1.69万人增加到2009年2.13万人,约占全市人口2.8%。我市市场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格局初步形成,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逐步推进。但流通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离社会需要仍有较大差距:重生产轻流通,重农抑商的现象依然存在;尚未制定流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流通业态、市场布局随意性、盲动性现象比较严重;新型流通方式和业态的比重还很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法律制度与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市场秩序需进一步规范。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建设城乡市场体系、发展现代流通为重点,以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市场监测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为基础,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和流通现代化,把武冈建设成湘西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
2、总体目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递增20%,到2015年达62亿元;连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5%以上;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2~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2%;流通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2%;形成10~15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流通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基本实现流通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
1、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一是加强流通领域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鼓励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相结合,提高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三是发展新型零售业态,改造和调整传统零售业。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制定和实施商业网点规划,优化商业设施的布局和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调整和改造传统流通业,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的流通业,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错位经营、各具特色的零售市场格局。进一步推进连锁经营的发展。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发展家电、电子信息产品、建材家居用品、文化及办公用品、服装等大型专业超市,建立健全汽车流通和服务体系。四是推进批发业经营与服务方式创新,加快工业消费品与生产资料批发的创新步伐。五是加快构建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加强规划,整合物流资源。构建适应我市流通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体系。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鼓励批发、储运企业延伸物流服务功能,发展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六是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升级。七是加快重要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和内外贸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完善成品油布点规划,完善盐、烟草的专营制度,加强对食糖、肉类、酒类流通行业的指导,积极推进药品、出版物(包括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领域的流通方式创新和新型流通组织的培育。
2、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一是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全市65%的行政村和85%的乡镇建立和改造标准化“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积极扩展网络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消费品、农资、药品、图书流通“一网多用”,努力探索“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副产品创自有品牌等功能。二是建立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抓好“双百市场工程”,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改造,改造其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仓储及活禽交易屠宰区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对农民进行市场流通知识培训。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建立农村和农产品流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建设。加强农产品集贸市场和菜市场经营环境和设施的改造,引导农贸市场和菜市场转型升级。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订单农业”,发挥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力争“十二五”末期农产品流通成本下降1/4。三是健全新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农资流通企业采取特许经营方式,吸引小型农资经营企业加盟,扩大经营规模。
3、发展便民利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业。一是推进社区商业建设。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消费进家庭”为主题,改造、提升、完善社区的商业服务网点,加强新建、在建社区商业网点配套建设和老社区商业设施改造。二是大力提升餐饮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餐饮业的标准化,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食品卫生与安全标准、服务规范标准,促进餐饮业规范化经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支持连锁经营,促进快餐业发展。实施早餐工程,大力推进健康餐饮。努力挖掘餐饮文化内涵,坚持对传统餐饮的继承和创新,推进餐饮业特色经营。三是积极引导规范住宿业发展。大力发展经济型饭店,引导住宿业面向大众服务。推进连锁经营和标准化建设。规范住宿业市场秩序,开拓新型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引导住宿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四是规范发展其他生产生活服务业。鼓励发展融资租赁业,着重发展厂商租赁,扩大租赁业务范围,促进新型租赁产品创新,重点扶持一批大型租赁企业。加强拍卖行业规划管理,进一步拓展拍卖领域。加强对典当业的宏观调控及市场准入管理。进一步促进旧货业健康发展。整顿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渠道,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4、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鼓励和推动外资投向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投向物流配送中心、采购中心、农产品采购基地建设。二是加快推进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加快内外贸流通企业重组和合作,逐步形成连通市内外市场的流通网络,促进优势商品出口。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工商企业“走出去”。
5、保障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和市场平稳运行。一是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实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检验检测资源,建立健全流通领域食品检疫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全程监控。农产品流通企业要建立健全入市产品检验制度。继续实施酒类经营备案登记制度。二是抓好“三绿工程”实施。加强畜禽屠宰管理,生猪屠宰企业达到三星级以上资质等级标准,城市定点屠宰率达100%。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产品的专区、专柜、专卖店。大力推动绿色市场认证工作,使绝大多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生鲜食品超市达到绿色市场标准。三是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和调控。对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及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建立准确监测、深刻分析、科学预测、快速反应、及时调控的县(市)级城乡市场监测体系,建立规范的市场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市场信息。
6、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一是加快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商会、协会建立行业信用管理体系和诚信自律机制。开展全市 “诚信兴商”活动,提高市场主体的守信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二是严厉打击流通领域商业欺诈。整合市场监管领域的行政资源,有效预防和打击流通领域的各类商业欺诈行为。
7、增强流通主体竞争力。一是培育流通企业做强做大。支持流通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和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二是积极扶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鼓励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积极利用特许加盟和自愿连锁等方式,提高中小企业的组织化水平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