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
我市现有16个社区,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社区建设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加大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了社区各类组织,培养了一支社区工作队伍,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经济欠发达,社区建设工作相对薄弱,社区工作仍然存在机构不健全、配套政策和服务设施及功能不够完善、建设经费和队伍力量不足等问题和困难,影响了我市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按照我市城市建设规划的目标要求,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发展基层民主,至2015年,通过努力,实现我市社区管理体制运转高效,社区设施功能基本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深入发展,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社区服务业不断拓展,使我市社区基本达到全国、全省示范社区标准,成为安全文明、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的和谐社区。
三、具体任务
1、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以集中或分散方式建设社区服务设施,确保社区用房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建设以市社区建设服务中心为主体,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站)为辅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市社区建设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4000平方米;建立联通市、街道、社区三级的社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以社区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社区智能呼叫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社区组织。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为主体,工、青、妇、残联、民兵、治保、老年人协会、社区志愿者、业主委员会等相互配合的社区组织体系。
3、社区居民自治。推进民主选举,力求100%的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实行居民直接选举;实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会议在社区事务中的作用,完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积极引导社区的各种组织和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强化民主监督,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各项规章制度。
4、社区服务。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居民基本生活服务不出社区;社区内老年人、残疾人服务实现小型、就近、便利。100%社区建有“星光老年之家”,开设老年人、残疾人养护、托管、康复等服务项目,精神病人监护率达到100%;关心青少年成长,帮助和教育“问题青少年”,有条件的社区,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社区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窗口,组织开发社区安全保卫、卫生清洁、公共环境绿化、公共设施维护、停车场管理等社区公益性岗位,引导帮助失业和待业人员实现就业,鼓励和规范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和实体。
5、社区卫生服务。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市场准入和政府购买服务,发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每2000人应有1名医务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完善以区域性医院为骨干,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以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卫生室和社会医疗机构、护理院等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为90%以上的常住居民和100%的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
6、社区计生服务。健全计划生育工作网络,配备好社区专(兼)计生干部,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
7、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活跃繁荣,各类文化活动设施齐全,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文化、科普、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形成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8、社区环境。社区内净化、绿化、美化,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公共场所管理井然有序,主要考核指标达到全国或全省先进水平:新建居民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5%,旧城改造的老居民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0%;环卫设施齐全,社区清扫市场化率达到100%;垃圾分类收集率达60%以上,资源回收利用率达30%以上;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实施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努力营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做好社区灯化、亮化工程,社区装灯率达100%,亮灯率达97%以上,设备完好率达96%以上;社区防治“四害”的卫生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除“四害”市场化率达到100%;各社区积极创建“园林式花园式单位(小区)”,95%以上的新建城区社区建成“园林式花园式单位(小区)”。
9、社区治安。按照“一区(社区)两警”模式建立民警责任区,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形成群防群治。
10、社区资源共享。建立社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资源共享、事务共办、文明共建的机制。街道、社区和驻街道、社区单位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相互开放服务设施,实行资源共享。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
四、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1、完善管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指导、检查、监督全市社区建设工作。各级、各部门加强对社区建设的研究探讨,制定推进社区建设的配套措施,确保社区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2、资金保障。加大社区建设经费投入,对于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规划、用地、审批、收费等环节给予政策优惠。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和福利性社区建设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财政支持为主、费随事转、彩票资助、联点扶建、有偿服务、社会赞助”等多元化的社区建设资金筹措机制。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推广以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的方式发展社区服务事业。
3、人员保障。保证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必要的人员,规范社区工作者选聘管理,健全社区义务服务机制,推行社区兼职指导员制度,培育和发展社区义务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