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冶炼、能源、建材、医药、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为主的6大工业体系,具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2010年工业增加值10.38亿元,规模工业产值23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7.45亿元,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66%。工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日产5000吨干法水泥熟料基地建设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第二期工程及余热发电配套项目已开工建设;华鹏食品扩改项目、福元卤业、国辉米厂等生产线工程都竣工投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十一五”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3亿元,累计引进项目31个,建成投产项目14个。华鹏食品、鑫晖源电子、雄杰包装、科立模具、永锐电子等一批投资规模企业相继入园,工业园区的集聚规模效应得到充分发挥。狠抓节能减排,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整治,严格环境准入,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了45.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12.1%,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98%,“三同时”执行合格率为100%。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0%。
同时,全市工业也面临一些难题: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二是增长方式粗放,工业经济仍停留在低基数、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上,没有突出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三是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的能力也不强,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
二、指导思想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狠抓招商引资,着力整合资源,打造循环经济,突出节能减排,壮大支柱产业,奋力后发赶超,促进武冈工业的健康发展。
三、奋斗目标
到2015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0亿元,年均递增25%;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发展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8家以上,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家以上,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名优产品产值、工业出口产品产值、支柱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0%、7%、10%、68%。
四、发展重点
1、推进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
大力实施“项目兴市、工业强市”战略,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带动力强的重点工业项目。一是抓好在建项目的建设投产工作。抓好鑫晖源电子、拥城电子、云峰水泥二期工程及配套余热发电等在建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十二五”期间全部投产,为我市工业经济注入新的血液。二是抓好新建项目的引进和前期准备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每年引进1至2个投资过亿元、3至5个投资上5000万元的工业项目,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三是抓好已建成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对已建成项目的正常生产中所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及时加以协调解决,确保建成项目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发挥。
2、突出重点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质量
一是加快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完善环保设施,统筹全市铁合金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组建铁合金集团公司,力争我市工业经济在短期内有明显改观。二是抓好农产品加工业。以华鹏食品、国辉米厂、福元卤业、亚太食品等生产企业为基础,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做大规模,做强企业,做好产品安全检测,树立名牌,发展特色卤菜食品加工,全力建设中国卤菜之都。农产品加工产业要广泛推广订单农业,推动农企联姻,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支持农户种植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既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减少农药、化肥的施放,促进绿色GDP的增长。三是抓好建材产业。以云峰水泥日产2500吨干法水泥熟料基地为龙头,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新型干法旋窑水泥,占领市场。大力发展免烧砖,既节约原煤的使用,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又可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发展低碳经济。四是抓好机械制造业。发挥我市机械制造技术优势,充分挖掘潜力,利用长株潭建设汽车城的机遇,力争引进2-3个汽车零件制造项目落户,做大做强我市的机械制造业,重振我市机械制造业的雄风。五是抓好能源产业。以煤炭采掘、购销为重点,整合资源,发展新的采矿点,狠抓煤炭安全生产,带动市域经济的发展。
3、注重园区建设,发展产业集群
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机构。进一步营造工业园区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企业进园、项目进园的步伐,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真正发挥好工业园区在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与示范作用,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园区要做好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引导相关联产业向园区集聚。
4、坚持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重点选择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申报国家、省、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创新研制项目计划和国家级新产品试产项目计划,争取国家、省、市对我市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注重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建立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着力抓好事业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工业整体技术水平。
5、转变方式,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和已具备的技术条件,选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电子信息领域随着三亿电子、鑫晖源电子、永锐电子、拥城电子等企业的落户,我市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要加强区域对接,鼓励支持更多的电子信息企业落户我市,引进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除简单来料加工外,争取承接软件、新型显示器、消费类整机生产,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着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外包、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型信息服务业,不断完善现代信息服务体系。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教育培训等方面服务外包,引进专业服务外包企业,建立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等业务流程外包基地,逐步向知识流程外包基地发展。新能源领域可重点发展水电,我市水资源丰富,利用水力可再生清洁资源,发展小水电潜力巨大。
五、保障措施
1、推进企业改革。坚持“企业产权多元化,企业用工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企业改革。对已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督促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做大做强构筑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突出园区招商,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成效,努力引进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创汇能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同时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导企业主动出去,外引内联,投大靠强。
3、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持民营为主,支持民营资本进军工业领域,凡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行业和经营项目,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和经营,放手让其发展。引导民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实施低成本扩张,实现快速发展。
4、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政企分开,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搞好对企业的引导和服务,提高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