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
  • 来源:市农村工作部
  • 作者:
  • 更新时间: 2012-04-17 10:33
来源:市农村工作部 更新时间: 2012-04-17 10:33
作者:

一、发展现状

1、因地制宜谋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形成新格局。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播种面积、总产分别稳定在100万亩、45万吨以上,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大县”年出栏生猪155万头,建成年存栏3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21家,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猪场6个。卤菜产业长足发展,年产值突破2亿元,年出笼铜鹅95万羽,武冈被冠名为“中国卤菜之都”。脐橙种植面积近6万亩年产鲜果800万斤,连年被指定为馈赠外国元首专用礼品。草本药材面积逾2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分别有2家、15家企业被评为全省、邵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个、14个农产品分别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72家。流转土地19.2万亩,建成千亩以上示范片9个。2010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7元。

2、整合资金办大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共完成通乡油路131.7公里、通达工程135.8公里、通畅工程1232.3公里,439个村完成通畅工程,新建农村客运站6个。水利建设逐步加强,共整治病险水库47座,解决126个村、8.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列入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累计开发小水电站71处、2.68万千瓦,村、户通电率分别达100%、99.5%,169个村完成农网改造。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43.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全市累计建成沼气工程9306处,年产沼气约400m3100口以上的村有6个。实现了电话、电视村村通。16.5万亩退耕还林通过省、国家级验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5%。

3、科学引导抓办点,示范村建设创立新机制。完成了第一轮5个省级示范村、32个市级示范村、3个示范片的建设工作,编制了45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示范村规划编制率达到了95%,启动了第二轮8个省级示范村、19个市级示范村、3个示范片建设工作,整合资金建设示范片的工作经验相继被省、邵阳市推广。

4、统筹推进促和谐,农村社会发展呈现新风貌。成功进入全省扶贫工作重点比照县,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20.3万人。移民后扶工作被省、邵阳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核定大中型水库移民2972户、8844人。减负工作常抓不懈,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口站所改革基本完成。农民教育培训逐步加强,建成培训基地21个。科学、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村账乡代管、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制度全面实施。实施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家书屋等项目,全市新建村部89个、农家书屋62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启动,参加人数605582人,参合率91.99%。农村4120户、13594人享受低保,实现“三类五种”人的应保尽保。

二、指导思想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根据“经济主导、全面进步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试点先行”的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民为主体,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以推进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为出发点,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富裕、宜居、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发展目标

(一)全市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

1、生产更加发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4.5%6.5%以上。农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粮食、生猪、卤菜、铜鹅、脐橙、药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85%以上,年播种粮食110万亩,总产50万吨以上,年出栏生猪180万头,其中存栏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500家,年出笼铜鹅150万羽,其中商品鹅基地村50个,优质果蔬、特色养殖等新兴高效农业有新突破,农产品优质率达到80%以上,商品率达到50%以上。农村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50%以上,农民人平非农收入占总收入40%以上。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套,整治病险水库83座,改造山塘5000口,建设节水灌溉示范片16处,开发小水电1500千瓦;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1.7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2%。土地规模规范流转10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0家。农产品优质率达90%以上,绿色、有机农机食品认证分别达到30个、10个。“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深入实施,转移劳动力培训60%以上。农业服务体系健全,有技术队伍,有信息渠道,有营销网络,有服务手段,有服务组织。

2、生活更加宽裕。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降到35%以下。文化、教育、卫生等消费支出比重逐年增加达到17%,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5台、电话(含移动电话)95部、电脑6台,人均生活年用电量达120千瓦时。住房质量提高,土坯房改造率100%,楼房率达到65%,村庄型住宅户平达到140-180平方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10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起步。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彻底消除学校D级危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辍学率低于2.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比重达25%。全市农村生活用能中的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20%以上,建池总数达到1.5万户,30%的农户用上清洁能源。建设人饮工程28处,解决17.2万人安全饮水,农村安全饮水率达95%以上。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做到小病不出村。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5%,孕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0%,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6‰以下。农村健康教育覆盖率达95%以上,95%农村学生和80%村民体质状况达到及格标准以上,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岁。

3、乡风更加文明。文明乡镇、文明农户创建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程度得到提高。村级体育活动室、篮球场覆盖率达95%以上,人均体育健身面积达1平方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通村(20户以上自然村)率100%。计划生育率95%以上,禁止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使性别比在现有基础上逐年有所下降。

4、村容更加整洁。全面完成乡镇、中心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自然村建设规划率达80%以上。示范村建设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新农村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村村通公路,通村主干公路达四级以上标准,村道、组道硬化率分别达100%90%以上,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班车,农村渡口实现全面改造达标或渡改桥。森林覆盖率达到46%,森林蓄积年均增长4%,达到350万立方米,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得到绿化。村内保洁制度健全,基本消除柴草乱堆、粪土乱放、污水乱泼、禽畜乱跑等现象,垃圾、污水得到处理,卫生厕所普及率、改圈、改灶率达60%以上。

5、管理更加民主。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程度达85%以上。建立和健全人民调解制度,加强普法教育,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在20件以下,农民对社会治安环境比较满意。建立村民理事会,健全和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及村民议事制度,农民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加强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覆盖率100%

(二)示范村建设目标任务

以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示范片为核心,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以点扩面,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领导办点、部门帮扶、资金整合、规划编制等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十二五期间,分两批建设16个省级示范村、38个市级示范村、15个示范片,示范村(片)基本实现“十有”目标。

1、有村级主导产业:示范村有1-2个主导产业,年产值占村总产值50%以上,村农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每村至少新建或扩建1片以上规模基地,基地建设标准:优质稻1000亩且订单率100%、桔橙100亩、大豆100亩、药材50亩、蔬菜50亩,其他特色高效农业基地50亩;年出笼铜鹅1万羽、常年存栏生猪300头。

2、有良好集体经济:村企对接示范村不少于40%,企业年产值增长5%以上,村集体年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集体资金积累在20万元以上。

3、有村组硬化道路:村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村组道路硬化率达到70%以上,通户道路硬化率达到50%以上。

4、有村级活动中心:村部功能齐全,内设农家书屋(包括科技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医疗保健室。

5、有优美宜居环境:使用沼气、太阳能、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的农户达30%以上;饮用安全卫生水的农户达100%;农村电网完成改造,供电有保障;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符合环保要求,无乱倒垃圾和乱排污水;村庄建设符合编制规划,村民建房符合规划和政策要求,无乱建乱搭和乱占耕地现象。

6、有得力工作班子:村支两委班子团结,制度健全,村内建设的重大事项实行民主科学决策,无强迫命令、违反政策法规和民意、加重农民负担等问题,群众满意率在90%以上;村干部开拓创新精神强,模范作用好,作风深入,廉洁自律,热心为村民服务,在群众中威信高,问卷调查满意率在90%以上。

7、有民主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坚持好,村内项目建设、财务开支、收益分配按时公开,群众满意率在90%以上;有效开展农民技能培训。

8、有科学发展规划:制订出台新农村建设规划,涵盖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

9、有健康文明乡风:社会和谐,民风淳朴,无重大刑事案件,无群体性上访事件,无计划外生育,无聚众赌博、无社会治安案件、无封建迷信等社会陋习,社会治安群众问卷满意率在90%以上。

10、有和谐农村社会:五保户、孤寡老人生活得到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农户80%以上有储蓄,困难户低于5%;农田水利灌溉实现旱涝保收;农业机械化率50%以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一手抓建整扶贫,一手抓新农村建设,按照以点带面、连片发展的思路,突出抓好办点示范。健全督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对示范村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识和合力。加快示范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进度,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精心选点示范。坚持一条线、一个片、一个乡镇同步整治,以省级示范村为核心,以邓元泰镇、湾头桥镇、头堂乡、龙溪镇、安乐乡等支农资金整合项目区为平台,每年建设3个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着力抓好8个省级示范村建设,统筹推进市级示范村建设,力争全部达到“十有”目标。

3、严格帮建责任。以落实帮建责任为重点健全领导办点、部门帮扶机制。所有挂点市级领导每年到示范村现场办公不少于3次。各挂联帮建单位务必结合建设扶贫工作,确定专人,安排资金驻村指导、帮助示范村建设。

4、强化资金整合。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整合投入机制,把涉农项目建设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惠农项目、支农资金、技术力量向示范村(片)倾斜,打造一批高标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管:武冈市人民政府   
主办:武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武冈市人民政府信息中心   联系方式:0739-4228019   网站地图
湘ICP备13005897号   公安备案编号:湘公网安备43058102000008号   网站标识码:4305810010
|
12345-5
武冈市市民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