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是传统的生猪养殖和豆制品加工大县,2014年全市生猪常年存栏在100头以上的养殖专业户283家,常年存栏数10万头左右,按每头猪日排污量5公斤计算,日排污总量达500立方。而这283家规模养殖户中,建有环保设施的238家,占84%,没有配建环保设施的45家,占16%。2014年全市豆制品加工企业日平均加工大豆在1吨以上的有52家,日加工大豆在100吨左右,按每公斤豆子加工成豆腐产生10公斤污水计算,52家加工企业的日排污总量将达1000立方。52家企业中,建有标准化污染物处理设施并达标排放的1家,占2%对污水实行沼气化处理的2家,占3.8%,有简易环保设施的31家,占60%,没有环保设施的19家,占34.2%。 没有建环保设施的就是将污染物直排,导致周边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资源严重破坏,引发了众多社会矛盾,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2014年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对规模养殖场的调研和特色产业办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豆制品加工企业的调研,一致认为这两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对污染物的处置不到位,所排放的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破坏是严重的,最大的污染是对水体的污染。2014年11月20日在调研中看到龙溪河的水和豆腐醋水差不多了。
为彻底改善环境,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建设美丽乡村,美丽武冈,增强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健康发展后劲,必须加大对规模养殖业和豆制品加工业污染物治理力度。为此,特建议:
一、开展污染物排放大排查。结合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的契机,对全市污染物排放量大,对环境破坏严重,社会矛盾突出的污染源进行全面摸底,分类处理。
二、严格环保“三同时”制度。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对环保设施不到位,排污不达标的,要关停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要一律取缔。用铁的手腕,以铁的决心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
三、落实部门联动机制。要整合部门力量和资金, 形成整治工作合力。农办、环保、食药、质监、发改、财政、农业、畜牧、能源等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资金优势,一方面加大扶持规模企业良性健康发展力度,另一方面在落实监管上要互相配合,统一行动,把污染物防治与奖补资金挂钩,实行联合验收。推行联合执法或综合执法,加大监管打击力度,提高监管实效。
四、大力实施沼气化综合治污措施。在规模养殖业和豆制品加工业,实行沼气化综合治污措施,技术现已成熟,并已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从当前推广应用情况看,该综合处理措施应该是最为合理,最为有效,最为实用的科学治污方法。通过沼气化处理,既可以实现达标排放,杜绝环境被污染,又可以变废为宝。沼气可以做燃料,可以发电,解决企业自身的能源问题,富余的还可供给周边群众。沼渣、沼液是好有机肥,要突出发展猪(豆)——沼——果(鱼、菜、禾)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尤其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新技术的运用创新上下足功夫,做足功课,切实服务好企业。